前进中的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研究所)位于桂林,属公益性科研单位,隶属于自治区农业厅。成立近50年来,在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单位的协助下,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坚持“科技创新立院,人才发展强院,民生建设稳院”的理念,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民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基本概况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于2014年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果蔬研究所)更名成立。我院前身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研究所建立于1965年12月,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97年12月,经自治区编委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研究所增挂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果蔬研究所”牌子。目前,院本部市区占地500余亩,在临桂新(筹)建广西现代特色作物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1300余亩。
2014年4月13日广西农业厅谢泽宇厅长、广西农科院白先进院长、
桂林市王建毅副市长与我院邓崇岭院长一同亲手为院庆揭牌
全全院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科研业务科、后勤保障科、离退休人员工作科、保卫科等7个行政科室,另设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果树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桂北蔬菜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中草药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果蔬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信息中心。以我院为依托建设了广西柑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桂北柑橘综合试验站、广西柑橘创新团队及试验站、农业部广西柑橘所农药试验中心、广西柑橘育种与栽培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广西柑橘良种培育中心、“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广西葡萄良种培育中心、广西桃、梨良种培育中心等平台;建立了柑橘品种资源圃、落叶果树品种资源圃、特色蔬菜品种资源圃等。
1、人员情况
现有在职职工101人,从事科研工作人员5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 人、副高级职称19 人、中级职称 29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4人;有广西优秀专家1人,国家现代柑橘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1人,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团队成员3人,广西柑橘创新团队功能专家1人,广西猕猴桃创新团队功能专家1人,广西柑橘创新团队试验站站长1人。
2、科研团队与平台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承担果树、蔬菜、花卉、中草药等园艺、经济作物和高海拔特色作物等农业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从事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引进、脱毒、保存、筛选与应用,良种繁育,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与检测,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产品加工,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培训等。
2007年,国家柑橘现代产业体系桂北柑橘综合试验站在我院设立; 2008~2010年,完成了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0年,获得“广西柑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培育资格,2013年通过认定;2010-2013年,2名专家成为国家柑橘现代产业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功能专家;2011年,我院成为广西柑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果蔬研究所设立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2011年广西科技厅批准建设“广西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2013年,1名专家受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功能专家。2013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柑橘良种培育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桃、梨良种培育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葡萄良种培育中心”。
二、近年取得的成效
1、服务产业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院在柑橘、葡萄、桃、李、柿子、蔬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特别是在柑橘等果蔬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及其高产优质栽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柑橘黄龙病等果蔬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广西果蔬等园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我院为广西的柑橘、葡萄、桃、李、蔬菜等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促进产业大发展,如广西柑橘面积和产量从1984年43.5万亩、14.6万吨增加到2013年423.04万吨,面积增长9.05倍,产量增长28.98倍。预计到2015年广西柑橘面积将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380万吨,产值为72亿元,将在全国位居前列;葡萄到2015年面积将达到5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达36亿元;恭城月柿早已位居全国第一。其它果蔬产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2、申报实施科研项目及经费增多
我院针对产业需求,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时俱进构建科研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我院新增各类科研课题75项,其中国家级 4项、省级29项、厅级20项、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 项,新增各类科研经费1035万元。
在2012年,我院在全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本院为牵头单位共同申报各类项目34项,申请项目经费总额833.25万;获准立项17项,新增科研经费355.5万元;2013年,以本院为牵头单位共申报各类项目47项,总申报项目经费1356万元,获得项目立项38项,新增科研经费共691万元。
3、科研成果显著
建所以来,我院先后共承担240项科研课题。取得科研成果奖70余项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星火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收集、保存果蔬种质资源363个;选育出柑橘优良品种“桂橙一号”、“桂脐1号”、“桂柚1号”、“柳城蜜橘”、“桂橘一号”、“桂橘一号”,西瓜优良品种“花玉”等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新品种;主持编著出版专业著作22部;参与编著出版专业著作14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制定、修订广西地方标准53项;申报专利2项;至2013年,全所科研人员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80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202篇;1990年创刊发行《广西柑橘》期刊,现更名为《南方园艺》;开展柑橘先进适用综合技术培训70多万人次。
4、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取得突破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院以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技术干部继续深造。近年来,区农业厅等上级部门对我院存在的问题十分关心,从2006年开始帮助我院引进、招聘高学历人才,先后引进了4名博士和13名硕士。近5年,近10名技术人员攻读硕士学位、2名攻读博士学位,派送10余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4人次赴美国开展科研合作,组建了较强的学科团队。
5、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我院获准建设“广西柑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通过正式验收认定,极大地完善了我院的基础科研条件。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广西柑橘育种与栽培工程技术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国家柑橘产业体系桂北柑橘综合试验站、广西柑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广西柑橘、果蔬等特色作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三、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1、柑橘无病毒苗繁育居国际领先水平
从1985年开始进行柑橘茎尖微芽嫁接脱毒研究和无病毒母树的鉴定、培养,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广西唯一的集新品种引进、筛选、脱毒、鉴定、母树繁育保存、脱毒良种接穗和苗木繁育于一体的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制定了《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规程》,《柑橘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等广西地方标准。“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创建与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柑桔无病毒繁育体系”获2004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柑橘黄龙病研究及综合防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全面普查广西柑橘黄龙病疫情发生情况,掌握了疫情分布和动态;明确了黄龙病及柑橘木虱发生规律,建立了柑橘木虱预测预报体系;通过对柑橘植株的各个器官感病情况进行研究,首次从花粉、种皮和胚乳中检测出黄龙病菌;创新出“动力烟雾机防治柑橘木虱”、“飞机施药防治柑橘木虱” 和“沤埋法”清除病树残桩技术,开辟了区域性防治柑橘木虱和清除病树残桩新途径;集成了柑橘黄龙病菌大规模快速检测技术;健全了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和以防控柑橘木虱为重点,以种植无病苗木和清除病树为基础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柑橘病毒病防治技术规程》、《柑橘黄龙病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柑橘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广西地方标准。“广西柑橘黄龙病疫情普查、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获201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控制木虱为重点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2011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柑橘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居全国领先水平
引进、收集了国内外柑橘优新品种(系)255个,包括收集皱皮柑、广西凭祥土柠檬、半野生柑、黄黎檬、凭祥红皮橘、扁柑、岑溪酸橘、沙柑、元橘、香橙、贺州野橘5号、南丰蜜橘变异、6号枳柚、酸橙、广西橘、滑皮金柑、沙田柚、浦北扁柑(长枝、短枝两个类型)、广西红皮酸桔、大种橙(宜昌橙)、臭皮柑等21个广西野生或特有柑橘种质资源。是全国第二大柑橘种质资源圃。
4、柑橘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居全国领先水平
开展柑橘新品种选育工作,主要通过芽变选种、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等进行新品种选育,选育出了 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新品种: “桂橙1号”(桂审果2008004号)、“桂脐1号”(桂审果2010001号)、 “桂柚1号”(桂审果2010002号)、“柳城蜜橘”(桂审果2012013号)、“桂橘一号” (桂审果2014002号);通过观察、试验和研究,筛选出10个在生产上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优良柑桔品种无病毒繁育及示范” 项目获得200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柑橘新品种‘桂橙一号’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201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早晚熟优质脐橙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项目获得201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南方葡萄避雨栽培及广西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
我院从1981年引进巨峰葡萄并成立团队,此后一直未间断对葡萄的技术研究工作。1997年广西柑桔研究所增挂牌成立广西果蔬研究所,更加大了对葡萄新技术的研发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重视下,葡萄科研实力不断得到提高,葡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经自治区人才办批准,设立了“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2013年经自治区科技厅批准,设立了“广西葡萄良种培育中心”。2010年以来获科技成果奖2项:“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推广”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本院为第二完成单位;“南方葡萄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本院为第七完成单位。2010年以来,我院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及桂林市科技局葡萄研发与推广项目8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广西葡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6、南方早熟梨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
我院早在1990年代开展了适合广西栽培的早熟梨品种的引进、观察与筛选,早熟梨苗木的繁育,高接换种,寄接梨,南方早熟梨生产技术规程,优质稳产配套技术,保鲜贮藏,新品系选育等方面的工作。
2000年以来,共承担了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及桂林市科技局南方早熟梨研发与推广项目8项,其中“特早熟梨栽培示范及推广”,获得桂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引进及筛选出来的品种“鄂梨2号”(新九)在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组织的优质早熟梨评比中获得过2001年和2004年《优质早熟梨》奖;引进及筛选出来的品种“桂花梨”在全国早熟梨科研生产协作组和中国南方果树信息中心组织的首届全国早熟梨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优质品种》荣誉证书。
7、南方早熟桃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
我院桃科研主要是进行中、低需冷量桃新品种的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为广西桃产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现已建成桃品种栽培示范园10亩。引进种植桃优新品种40余个,其中有6个品种在广西17个县试种观察。2011年以来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初步筛选出在桂林表现良好的桃新品种有瑞光51号油桃(特早熟)、夏至早红油桃(早熟)、夏至红油桃(早熟)、春美桃(中熟)等4个。2013年7月获广西科技厅认定为广西桃梨良种培育中心。
2014年4月13日农业厅谢泽宇厅长、农科院白先进院长、桂
林市王建毅副市长、广西植物研究所何成新所长、桂林市农
业局蔡立圭局长、桂林市政府李绍政副秘书长、七星区张作
伟副区长等参加我院院庆揭牌仪式
2014年9月23日广西农业厅谢泽宇厅长视察我
院东山基地,检查指导新基地规划筹建工作
2013年6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湖南农业
大学邓子牛教授(兼广西柑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到我院指导农业部桂林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工作
2014年4月13日桂林市王建毅副市长、广西农业厅谢泽宇
厅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白先进院长到我院视察指导
2011年7月4日广西科技厅谢迺堂厅长,桂林市巫家世副市长
考察我院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